【建议收藏】GB 55036-2023《消防设施通用规范》全文

News Center



【建议收藏】GB 55036-2023《消防设施通用规范》全文

发布日期 : 2024-04-19 00:30:26 |   作者: 云开平台app最新版本

  为适应国际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行规则,2016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印发《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政府制定强制性标准、社会团体制定自愿采用性标准的长远目标,明确了逐步用全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取代现行标准中分散的强制性条文的改革任务,逐步形成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的技术性规定与全制性工程建设规范构成的“技术法规”体系。

  关于规范种类。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覆盖工程建设领域各类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分为工程建设项目类规范(简称项目规范)和通用技术类规范(简称通用规范)两种类型。项目规范以工程建设项目整体为对象,以项目的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措施等五大要素为主要内容。通用规范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各专业通用技术为对象,以勘察、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通用技术方面的要求为主要内容。在全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体系中,项目规范为主干,通用规范是对各类项目共性的、通用的专业性关键技术措施的规定。

  关于五大要素指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中各项要素是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和效率提升的基本规定,是支撑城乡建设高水平发展的基础要求。项目的规模要求主要规定了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应具备完整的生产或服务能力,应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相适应。项目的布局要求主要规定了产业布局、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选址、总体设计、总平面布置以及与规模相协调的统筹性技术方面的要求,应考虑供给能力合理分布,提高相关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项目的功能要求主要规定项目构成和用途,明确项目的基本组成单元,是项目发挥预期作用的保障。项目的性能要求主要规定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水平或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体现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的适用性,明确项目质量、安全、节能、环保、宜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水平。关键技术措施是实现建设项目功能、性能要求的基本技术规定,是落实城乡建设安全、绿色、韧性、智慧、宜居、公平、有效率等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

  关于规范实施。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具有强制约束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公众权益和公众利益,以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修、养护、拆除等建设活动全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其中,对于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指不改变现有使用功能),当条件不具备、执行现行规范确有困难时,应不低于原建造时的标准。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配套的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保障达到强制性规范要求的成熟技术措施,正常的情况下也应当执行。在满足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规定的项目功能、性能要求和关键技术措施的前提下,可合理选用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使项目功能、性能更优化或达到更高水平。推荐性工程建设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要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协调配套,各项技术方面的要求不能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有关技术水平。

  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实施后,现行相关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同时废止。现行工程建设区域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应及时修订,且不能低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现行工程建设标准(包括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中有关法律法规与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不一致的,以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规定为准。

  1.0.1为使建设工程中的消防设施有效发挥作用,减少火灾危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0.2建设工程中消防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和维护一定得执行本规范。

  1.0.3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不是满足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

  2.0.1用于控火、灭火的消防设施,应能有效地控制或扑救建(构)筑物的火灾;用于防护冷却或防火分隔的消防设施,应能在规定时间内阻止火灾蔓延。

  2.0.2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应具有在火灾时可靠动作,并按照设定要求持续运行的性能;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的灭火设施,其火灾探测与联动控制管理系统应能联动灭火设施及时启动。

  2.0.3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的性能和保护措施应与防护对象、防护目的及应用环境条件相适应,满足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稳定和可靠运行的要求。

  2.0.4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中位于爆炸危险性环境的供水管道及其他灭火介质输送管道和组件,应采取静电防护措施。

  2.0.5消防设施的施工现场应满足施工的要求。消防设施的安装过程应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结束后应进行质量检查。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进行验收;其他工程在施工完成后,应对其安装质量、系统与设备的功能进行全方位检查、测试。

  2.0.6消防给水与灭火设施中的供水管道及其他灭火剂输送管道,在安装后应进行强度试验、严密性试验和冲洗。

  2.0.7消防设施的安装工程应进行工程质量和消防设施功能验收,验收结果应有明确的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

  2.0.9消防设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应定时进行巡查、检查和维护,并应保证其处于正常运行或工作状态,不应擅自关停、拆改或移动。超过有效期的灭火介质、消防设施或经检验不符合接着使用要求的管道、组件和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不应使用。

  2.0.10消防设施上或附近应设置区别于环境的明显标识,说明文字应准确、清楚且易于识别,颜色、符号或标志应规范。手动操作按钮等装置处应采取防止误操作或被损坏的防护措施。

  3.0.1消防给水系统应满足水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在设计持续供水时间内所需水量、流量和水压的要求。

  3.0.2低压消防给水系统的系统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应大于或等于0.60MPa。高压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系统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采用高位消防水池、水塔供水的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应为高位消防水池、水塔的最大静压;

  2 对于采用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的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应根据市政给水管网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确定;

  3 对于采用高位消防水箱稳压的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应为消防专用水泵零流量时的压力与消防专用水泵吸水口的最大静压之和;

  4 对于采用稳压泵稳压的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应为消防专用水泵零流量时的水压与消防专用水泵吸水口的最大静压之和、稳压泵在维持消防给水系统压力时的压力两者的较大值。

  3.0.3设置市政消火栓的市政给水管网,平时运行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应大于或等于0.14MPa,应保证市政消火栓用于消防救援时的出水流量大于或等于15L/s,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大于或等于0.10MPa。

  1 室外消火栓的设置间距、室外消火栓与建(构)筑物外墙、外边缘和道路路沿的距离,应满足消防车在消防救援时安全、方便取水和供水的要求;

  2 当室外消火栓系统的室外消防给水引入管设置倒流防止器时,应在该倒流防止器前增设1个室外消火栓;

  3 室外消火栓的流量应满足相应建(构)筑物在火灾延续时间内灭火、控火、冷却和防火分隔的要求;

  4 当室外消火栓直接用于灭火且室外消防给水设计流量大于30L/s时,应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1 室内消火栓的流量和压力应满足相应建(构)筑物在火灾延续时间内灭火、控火的要求;

  2 环状消防给水管道应至少有2条进水管与室外供水管网连接,当其中一条进水管关闭时,其余进水管应仍能保证全部室内消防用水量;

  3.0.6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由生活、生产给水系统管网直接供水时,应在引入管处采取防止倒流的措施。当采用有空气隔断的倒流防止器时,该倒流防止器应设置在清洁卫生的场所,其排水口应采取防止被水淹没的措施。

  3 供消防车取水的消防水池和用作消防水源的天然水体、水井或人工水池、水塔等,应采取保障消防车安全取水与通行的技术措施,消防车取水的最大吸水高度应满足消防车可靠吸水的要求。

  1 消防水池的有效容积应满足设计持续供水时间内的消防用水量要求,当消防水池采用两路消防供水且在火灾中连续补水能满足消防用水量要求时,在仅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容积应大于或等于50m³,其他情况下应大于或等于100m³;

  2 消防用水与其他用水共用的水池,应采取保证水池中的消防用水量不作他用的技术措施;

  3 消防水池的出水管应保证消防水池有效容积内的水能被全部利用,水池的最低有效水位或消防专用水泵吸水口的淹没深度应满足消防专用水泵在最低水位运行安全和实现设计出水量的要求;

  4 消防水池的水位应能就地和在消防控制室显示,消防水池应设置高低水位报警装置;

  3.0.9高层民用建筑、3层及以上单体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0m²的其他公共建筑,当室内采用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时,应设置高位消防水箱。

  1 室内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高位消防水箱有效容积和压力应能保证初期灭火所需水量;

  2 屋顶露天高位消防水箱的人孔和进出水管的阀门等应采取防止被随意关闭的保护措施;

  3 设置高位水箱间时,水箱间内的环境和温度或水温不应低于5℃;4 高位消防水箱的最低有效水位应能防止出水管进气。

  3 消防专用水泵所配驱动器的功率应满足所选水泵流量扬程性能曲线上任何一点运行所需功率的要求。

  4 消防专用水泵应采取自灌式吸水。从市政给水管网直接吸水的消防专用水泵,在其出水管上应设置有空气隔断的倒流防止器。

  5 柴油机消防专用水泵应具备连续工作的性能,其应急电源应满足消防专用水泵随时自动启泵和在设计持续供水时间内持续运行的要求。

  3.0.12消防专用水泵控制柜应位于消防专用水泵控制室或消防专用水泵房内,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消防专用水泵控制柜位于消防水泵控制室内时,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30;位于消防水泵房内时,其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5。

  3 消防水泵控制柜应具有机械应急启泵功能,且机械应急启泵时,消防水泵应能在接受火警后5min内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3.0.13稳压泵的公称流量不应小于消防给水系统管网的正常泄漏量,且应小于系统自动启动流量,公称压力应满足系统自动启动和管网充满水的要求。

  4.0.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系统选型、喷水强度、作用面积、持续喷水时间等参数,应与防护对象的火灾特性,火灾危险等级、室内净空高度及储物高度等相适应。

  1 设置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的仓库及类似场所、环境和温度高于或等于4℃且低于或等于70℃的场所,应采用湿式系统。

  3 替代干式系统的场所,或系统处于准工作状态时严禁误喷或严禁管道充水的场所,应采用预作用系统。

  1)火灾蔓延速度快、闭式喷头的开启不能及时使喷水有效覆盖着火区域的场所或部位;

  2)室内净空高度超过闭式系统应用高度,且必须迅速扑救初期火灾的场所或部位;

  4.0.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喷水强度和作用面积应满足灭火、控火、防护冷却或防火分隔的要求。

  1 用于灭火时,应大于或等于1.0h,对于局部应用系统,应大于或等于0.5h;

  4 腐蚀性场所和易产生粉尘、纤维等的场所内的喷头,应采取防止喷头堵塞的措施;

  5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其高层主体内设置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采用快速响应喷头;

  4.0.6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供水管网水力计算最不利点洒水喷头处应设置末端试水装置,其他防火分区、楼层均应设置DN25的试水阀。末端试水装置应具有压力显示功能,并应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

  4.0.7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环状供水管网及报警阀进出口采用的控制阀,应为信号阀或具有确保阀位处于常开状态的措施。

  5.0.1泡沫灭火系统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泡沫混合液的供给强度和连续供给时间,应满足有效灭火或控火的要求。

  5.0.2保护场所中所用泡沫液应与灭火系统的类型、扑救的可燃物性质、供水水质等相适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用于扑救非水溶性可以燃烧的液体储罐火灾的固定式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应使用氟蛋白或水成膜泡沫液;

  2 用于扑救水溶性和对普通泡沫有破坏作用的可以燃烧的液体火灾的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应使用抗溶水成膜、抗溶氟蛋白或低黏度抗溶氟蛋白泡沫液;

  3 采用非吸气型喷射装置扑救非水溶性可以燃烧的液体火灾的泡沫-水喷淋系统、泡沫枪系统、泡沫炮系统,应使用3%型水成膜泡沫液;

  1 对于水溶性可以燃烧的液体和对普通泡沫有破坏作用的可以燃烧的液体固定顶储罐,应为液上喷射系统;

  3 对于非水溶性可以燃烧的液体的外浮顶储罐和内浮顶储罐、直径大于18m的非水溶性可以燃烧的液体固定顶储罐、水溶性可以燃烧的液体立式储罐,当设置泡沫炮时,泡沫炮应为辅助灭火设施;

  4 对于高度大于7m或直径大于9m的固定顶储罐,当设置泡沫枪时,泡沫枪应为辅助灭火设施。

  5.0.4储罐或储罐区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扑救一次火灾的泡沫混合液设计用量,应大于或等于罐内用量、该罐辅助泡沫枪用量、管道剩余量三者之和最大的一个储罐所需泡沫混合液用量。

  5.0.5固定顶储罐的低倍数液上喷射泡沫灭火系统,每个泡沫产生器应设置独立的混合液管道引至防火堤外,除立管外,其他泡沫混合液管道不应设置在罐壁上。

  5.0.6储罐或储罐区固定式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自泡沫消防专用水泵启动至泡沫混合液或泡沫输送到保护对象的时间应小于或等于5min。当储罐或储罐区设置泡沫站时,泡沫站应符合下列规定:

  2 泡沫站严禁设置在防火堤、围堰、泡沫灭火系统保护区或其他火灾及爆炸危险区域内;

  3 靠近防火堤设置的泡沫站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与可以燃烧的液体储罐罐壁的水平距离应大于或等于20m。

  1 应为封闭或具有固定围挡的区域,泡沫的围挡应具有在设计灭火时间内阻止泡沫流失的性能;

  3 利用外部空气发泡的封闭防护区应设置排气口,排气口的位置应能防止燃烧产物或其他有害化学气体回流到泡沫产生器进气口。

  5.0.8对于中倍数或高倍数泡沫灭火系统,全淹没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自动控制的固定式局部应用系统应具有手动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手动控制的固定式局部应用系统应具有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

  5.0.9泡沫液泵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和流量应满足泡沫灭火系统模块设计要求,同时应保证在设计流量范围内泡沫液供给压力大于供水压力。

  6.0.1水喷雾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供给强度、持续供给时间和响应时间,应满足系统有效灭火、控火、防护冷却或防火分隔的要求。

  6.0.2水喷雾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水源的水量与水质,应满足系统灭火、控火、防护冷却或防火分隔以及可靠运行和持续喷雾的要求。

  6.0.3水喷雾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的管道应为拥有相对应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的金属管道。

  6.0.4自动控制的水喷雾灭火系统和细水雾灭火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

  4 水雾喷头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用于灭火时,应大于或等于0.35MPa;用于防护冷却时,应大于或等于0.15MPa。

  2 与遮挡物的距离应能保证遮挡物不影响喷头正常喷放细水雾,不能确保时应采取补偿措施;

  1 对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配电室等电子、电气设备间,图书库、资料库、档案库、文物库、电缆隧道和电缆夹层等场所,应大于或等于30min;

  2 对于油浸变压器室、涡轮机房、柴油发电机房、液压站、润滑油站、燃油锅炉房等含有可以燃烧的液体的机械设备间,应大于或等于20min;

  3 对于厨房内烹饪设备及其排烟罩和排烟管道部位的火灾,应大于或等于15s,且冷却水持续喷放时间应大于或等于15min。

  6.0.8细水雾灭火系统中过滤器的材质应为不锈钢、铜合金,或其他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不低于不锈钢、铜合金的金属材料。滤器的网孔孔径与喷头最小喷孔孔径的比值应小于或等于0.8。

  7.0.1固定消防炮、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灭系统的类型和灭火剂应满足扑灭和控制保护对象火灾的要求,水炮灭火系统和泡沫炮灭火系统不应用于扑救遇水发生化学反应会引起燃烧或爆炸等物质的火灾。

  7.0.2室内固定水炮灭火系统应采用湿式给水系统,且消防炮安装处应设置消防专用水泵启动按钮。为水炮和泡沫炮灭火系统供水的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应具有自动启动功能。

  7.0.3室内固定消防炮的设置应保证消防炮的射流不受建筑结构或设施的遮挡。

  1 消防炮的射流应完全覆盖被保护场所及被保护物,其喷射强度应满足灭火或冷却的要求;

  3 炮塔应采取防雷击措施,并设置防护栏杆和防护水幕,防护水幕的总流量应大于或等于6L/s。

  7.0.5固定消防炮平台和炮塔应具有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或防腐蚀措施,其结构应能同时承受消防炮喷射反力和使用场所最大风力,满足消防炮正常操作使用的要求。

  7.0.6固定水炮、泡沫炮灭火系统从启动至炮口喷射水或泡沫的时间应小于或等于5min,固定干粉炮灭火系统从启动至炮口喷射干粉的时间应小于或等于2min。

  7.0.7固定水炮灭火系统的水炮射程、供给强度、流量、连续供水时间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灭火用水的连续供给时间,对于室内火灾,应大于或等于1.0h;对于室外火灾,应大于或等于2.0h。

  2 灭火及冷却用水的供给强度应满足完全覆盖被保护区域和灭火、控火的要求。

  3 水炮灭火系统的总流量应大于或等于系统中需要同时开启的水炮流量之和、灭火用水计算总流量与冷却用水计算总流量之和两者的较大值。

  7.0.8固定泡沫炮灭火系统的泡沫混合液流量、泡沫液储存量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泡沫混合液的总流量应大于或等于系统中需要同时开启的泡沫炮流量之和、灭火面积与供给强度的乘积两者的较大值;

  7.0.9固定干粉炮灭火系统的干粉存储量、连续供给时间等应符合下列规定:

  4 干粉驱动装置应为高压氮气瓶组,氮气瓶的额定充装压力应大于或等于15MPa;

  7.0.10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中的阀门应设置工作位置锁定装置和明显的指示标志。

  1 自动消防炮灭火系统中单台炮的流量,对于民用建筑,不应小于20L/s;对于工业建筑,不应小于30L/s。

  3 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消防控制室手动控制和现场手动控制的启动方式。消防控制室手动控制和现场手动控制相对于自动控制应具有优先权。

  4 自动消防炮灭火系统和喷射型自动射流灭火系统在自动控制状态下,当探测到火源后,应至少有2台灭火装置对火源扫描定位和至少1台且最多2台灭火装置自动开启射流,且射流应能到达火源。

  5 喷洒型自动射流灭火系统在自动控制状态下,当探测到火源后,对应火源探测装置的灭火装置应自动开启射流,且其中应至少有一组灭火装置的射流能到达火源。

  1 防护区围护结构的耐超压性能,应满足在灭火剂释放和设计浸渍时间内保持围护结构完整的要求;

  2 防护区围护结构的密闭性能,应满足在灭火剂设计浸渍时间内保持防护区内灭火剂浓度不低于设计灭火浓度或设计惰化浓度的要求;

  1 对于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灭火浓度应大于或等于灭火浓度的1.7倍,且应大于或等于34%(体积百分比浓度);

  2 对于其他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灭火浓度应大于或等于灭火浓度的1.3倍,设计惰化浓度应大于或等于惰化浓度的1.1倍;

  3 在经常有人停留的防护区,灭火剂释放后形成的浓度应低于人体的有毒性反应浓度。

  8.0.4一个组合分配气体灭火系统中的灭火剂储存量,应大于或等于该系统所保护的全部防护区中需要灭火剂储存量的最大者。

  8.0.6用于保护同一防护区的多套气体灭火系统应能在灭火时同时启动,相互间的动作响应时差应小于或等于2s。

  8.0.7全淹没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布置应满足灭火剂在防护区内均匀分布的要求,其射流方向不应直接朝向可以燃烧的液体的表面。局部应用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布置应能保证保护对象全部处于灭火剂的淹没范围内。

  8.0.8用于扑救可燃、助燃气体火灾的气体灭火系统,在其启动前应能联动和手动切断可燃、助燃气体的气源。

  8.0.9气体灭火系统的管道和组件、灭火剂的储存容器及其他组件的公称压力,不应小于系统运行时所需承受的最大工作所承受的压力。灭火剂的储存容器或容器阀应具有安全泄压和压力显示的功能,管网系统中的封闭管段上应具有安全泄压装置。安全泄压装置应能在设定压力下正常工作,泄压方向不应朝向操作面或人员疏散通道。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安全泄压装置应通过专用泄压管将泄压气体直接排至室外。高压二氧化碳储存容器应设置二氧化碳泄漏监测装置。

  8.0.10管网式气体灭火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预制式气体灭火系统应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的启动方式。

  1 在系统动作时防护区不能关闭的开口应位于防护区内高于楼地板面的位置,其总面积应小于或等于该防护区总内表面积的15%;

  9.0.3干粉灭火系统应保证系统动作后在防护区内或保护对象周围形成设计灭火浓度,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 对于有复燃危险的室内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干粉持续喷放时间不应小于60s;对其他室内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干粉持续喷放时间不应小于30s。

  9.0.4用于保护同一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多套干粉灭火系统应能在灭火时同时启动,相互间的动作响应时差应小于或等于2s。

  9.0.5组合分配干粉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大于或等于该系统所保护的全部防护区中需要灭火剂储存量的最大者。

  9.0.6干粉灭火系统的管道及附件、干粉储存容器和驱动气体储瓶的性能应满足在系统最大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和相应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要求,喷头的单孔直径应大于或等于6mm。

  9.0.7干粉灭火系统应具有在启动前或同时联动切断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气体、液体供应源的功能。

  9.0.8用于经常有人停留场所的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应具有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其他情况的全淹没和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均应具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的启动方式。

  10.0.1灭火器的配置类型应与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和危险等级相适应,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 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适用于B类火灾的灭火器。B类火灾场所存在水溶性可以燃烧的液体(极性溶剂)且选择水基型灭火器时,应选用抗溶性的灭火器。

  4 D类火灾场所应根据金属的种类、物态及其特性选择适用于特定金属的专用灭火器。

  5 E类火灾场所应选择适用于E类火灾的灭火器。带电设备电压超过1kV且灭火时不能断电的场所不应使用灭火器带电扑救。

  7 当配置场所存在多种火灾时,应选用能同时适用扑救该场所所有种类火灾的灭火器。

  10.0.2灭火器设置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被保护对象的情况和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确定,并应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和最低配置基准应与配置场所的火灾危险等级相适应。

  10.0.3灭火器配置场所应按计算单元计算与配置灭火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计算单元中每个灭火器设置点的灭火器配置数量应根据配置场所内的可燃物分布情况确定。所有设置点配置的灭火器灭火级别之和不应小于该计算单元的保护面积与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的比值。

  10.0.4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应影人员安全地疏散。当确需设置在有视线障碍的设置点时,应设置指示灭火器位置的醒目标志。

  10.0.5灭火器不应设置在可能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场所,并应采取与设置场所环境条件相适应的防护措施。

  10.0.6当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火灾种类、危险等级和建(构)筑物总平面布局或平面布置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应校核或重新配置灭火器。

  10.0.7灭火器应定期维护、维修和报废。灭火器报废后,应按照等效替代的原则更换。

  6 不能确认生产公司名称和出厂时间,包括铭牌脱落,铭牌模糊、不能分辨生产公司名称,出厂时间钢印没办法识别等;

  11.1.1防烟、排烟系统应满足控制建设工程内火灾烟气的蔓延、保障人员安全地疏散、有利于消防救援的要求。

  11.1.2防烟、排烟系统应具有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技术措施,系统中的管道、阀门和组件的性能应满足其在加压送风或排烟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要求。

  11.1.3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机械排烟管道均应采用不燃性材料,且管道的内表面应光滑,管道的密闭性能应满足火灾时加压送风或排烟的要求。

  11.1.4加压送风机和排烟风机的公称风量,在计算风压条件下不应小于计算所需风量的1.2倍。

  11.1.5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补风机应具有现场手动启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启动和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的功能。当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相应的加压风机均应能联动启动;当任一排烟阀或排烟口开启时,相应的排烟风机、补风机均应能联动启动。

  11.2.1下列建筑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的前室和合用前室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1 对于采用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当楼梯间和前室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楼梯间、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

  2 对于在梯段之间采用防火隔墙隔开的剪刀楼梯间,当楼梯间和前室(包括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均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每个楼梯间、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均应分别独立设置;

  3 对于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其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的系统服务高度不应大于100m。

  11.2.3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应具有面积大于或等于2.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共用前室和合用前室应具有面积大于或等于3.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

  11.2.4采用自然通风方式防烟的避难层中的避难区,应具有不一样朝向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其可开启有效面积应大于或等于避难区地面面积的2%,且每个朝向的面积均应大于或等于2.0㎡。避难间应至少有一侧外墙具有可开启外窗,其可开启有效面积应大于或等于该避难间地面面积的2%,并应大于或等于2.0㎡。

  11.2.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应满足多种部位的余压值要求。不一样的部位的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前室、合用前室、封闭避难层(间)、封闭楼梯间与疏散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Pa~30Pa;

  11.2.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并应能在防火分区内的火灾信号确认后15s内联动同时开启该防火分区的全部疏散楼梯间、该防火分区所在着火层及其相邻上下各一层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常闭加压送风口和加压送风机。

  11.3.2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场所应结合该场所的空间特性和功能分区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及其分隔应满足有效蓄积烟气和阻止烟气向相邻防烟分区蔓延的要求。

  2 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机械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每段的系统服务高度应小于或等于50m,住宅建筑中每段的系统服务高度应小于或等于100m。

  11.3.4兼作排烟的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其性能应满足机械排烟系统的要求。

  11.3.5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阀,排烟防火阀应具有在280℃时自行关闭和联锁关闭相应排烟风机、补风机的功能:

  11.3.6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地上建筑面积小于500㎡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能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补风,且补风量和补风口的风速应满足排烟系统有效排烟的要求。

  12.0.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自动和手动触发报警装置,系统应具有火灾自动探测报警或人工辅助报警、控制相关系统设备应急启动并接收其动作反馈信号的功能。

  12.0.3火灾报警区域的划分应满足相关受控系统联动控制的工作要求,火灾探测区域的划分应满足确定火灾报警部位的工作要求。

  12.0.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总线上应设置总线短路隔离器,每只总线短路隔离器保护的火灾探测器、手动火灾报警按钮和模块等设备的总数不应大于32点。总线在穿越防火分区处应设置总线

  1 火灾声、光警报器的设置应满足人员及时接受火警信号的要求,每个报警区域内的火灾警报器的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且不应低于60dB;

  1 需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控制的消防设施,其联动触发信号应为两个独立的报警触发装置报警信号的“与”逻辑组合;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应独立组成,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的设置不应影响所在场所供配电系统的正常工作。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单独布线,相同用途的导线颜色应一致,且系统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应敷设在不同线管内或同一线槽的不同槽孔内。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供电线路、消防联动控制线路应采用燃烧性能不低于B2级的耐火铜芯电线电缆,报警总线、消防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用电话等传输线路应采用燃烧性能不低于B2级的铜芯电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控制与显示类设备的主电源应直接与消防电源连接,不应使用电源插头。

  12.0.1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的防护等级应满足在设置场所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要求。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微信获取报价方案